譚盾。 湖南大劇院供圖。 攝
  中新網長沙5月27日電 題:譚盾:用音樂“講述”中國瀕臨消失的古老文化
  中新網記者:白祖偕 唐小晴
  曾以一曲《卧虎藏龍》問鼎奧斯卡獎的華語音樂大師譚盾先生攜手美國五大交響樂團之一的費城交響樂團,27日回到家鄉長沙,於此間演出自己的又一新作---微電影交響詩《女書》。這部耗時5年創作的音樂力作,因其通過融合微電影和交響樂的現代元素來展現瀕臨消亡的千年“女書”文化而備受矚目。
  “理想王國”尋“心橋”
  《女書》是譚盾在湖南江永縣“女書村”通過前後耗時5年的採風、反覆構思醞釀創作出來的。它通過《母親的歌》、《哭嫁歌》等13部微電影,講述“女書村”的故事,表現和聚集了“女書”優雅的歌聲、艱難的生存環境和美麗的文字,用音樂搶救“女書”這一獨特的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談及創作《女書》的初衷,譚盾表示,自己最初只是單純為創作音樂去那裡尋找素材,但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女書文字記載了太多讓人震撼的美麗和浪漫,如同一本眼淚之書在他心裡流淌,讓他無數次感動,無數次心潮澎湃。
  譚盾說,創作之初,“女書”傳人們都十分警惕,不願與其多說話、交流,拍攝工作很難開展。“最困難的是那些‘女書’傳人都已很大年紀,要想進入這些老太太的心房真是太難太難了!”譚盾說,好在自己做飯在行,憑著這一手才慢慢與她們接近併成為了好朋友。
  譚盾發現,“女書村”每一位懂“女書”的母親,都會將“女書”傳給自己的女兒,而用“女書”吟唱的歌聲更是美妙動人,其節奏和旋律還十分古老。“我開始找到了創作的靈感。”
  “‘女書村’是很窮的地方,這裡的女人吃過很多苦,流過很多淚,但為什麼她們看起來總是那麼快樂和溫暖?”這不僅是譚盾在“女書村”一直想要弄明白的問題,也是他一直想要在音樂中表達的情感。
  在“女書村”歷經了前後大約5年的生活後,譚盾終於找到了結論:“女書村”的女人們快樂浪漫,因為這是一群活在夢裡的人!她們通過女書造就了自己的理想王國。因此,譚盾決定用現實、夢想和音樂三個層面來形象展示“女書”文化。微電影交響詩這一全新概念隨即在譚盾的大腦中得以閃現。
  於是,譚盾將自己耗時5年拍攝的約200個小時的原聲生態影像,製作成13部微電影,講述“女書”傳承。
  用譚盾自己的話說,《女書》是“鬥”(組合)起來的藝術。“好的‘女書’歌詞與一般的音樂很難鬥起來,而要把女書傳人的夢與‘女書’的現實鬥起來,古代(女書)和前衛(交響樂)鬥起來,電影和聲效鬥起來,鬥的好就是奧斯卡,鬥不好還是很好的微電影。”他說,“女書”是一種世界文化,而他所做的工作只是讓“女書”搭上交響樂這艘通行國際的船,駛往世界各個碼頭,把中國這種特有的文化傳遞到全球的各個角落。
   “我永遠都是年輕人”
  業內人士曾這樣評價譚盾:“譚盾的音樂,既在雲端、又在‘地下’。”
  傳播的是高雅文化,創作上又緊接地氣,這或許緣於譚盾曾經艱難的求學經歷。
  說起那段前往上海赴考的回憶,譚盾的表情眉飛色舞,仿佛就發生在昨日。“我們那個年代很辛苦,不像現在的年輕人一樣幸福,考試都有車接送,甚至還有爺爺奶奶送雞湯。”
  在譚盾眼中,年輕就是資本和活力。他說,自己寫音樂大部分的挑戰都是來自年輕人的思考,包括此次《女書》中微電影和交響樂的結合。
  多年的音樂知識積累,加之中西文化的熏陶,經驗豐富的譚盾認為,交響樂的創作和普及,一定要和年輕人在一起。“我微信和微博上,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在參與音樂評價,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只有挑戰年輕人才是挑戰未來,只有得到年輕人的挑戰才有進取的動力,只有年輕人說好才是好。”
  這位世界知名的華語音樂大師說,當看到眾多年輕人喜歡自己的音樂,他倍感欣慰。“我覺得我一直年輕,我永遠是年輕人,心態的年輕需要被年輕人挑戰。如果你還年輕,你還想做藝術家,你就要把自己當成一個藝術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女書》這部微電影交響詩中,豎琴成為了唯一的獨奏樂器。它與微電影鏡頭中傳統的女書歌謠搭配,使得音色猶如中國的古琴一般,充滿古典韻味。
  譚盾舉例說,在《女書》中,豎琴就是“年輕人”,是主要力量。在一個國家,年輕人就是希望和未來。他還寄語今年即將參加高考的年輕人“要考好”,為國家和自己的未來作出更多貢獻。
  敦煌再續“非遺”文化前緣
  完成《女書》的創作後,譚盾又把目光從湘南轉移到大西北。那是他新一輪東西合璧的又一個爆發點---那個地方叫敦煌石窟。
  面對這些民族傳承和“非遺”文化,譚盾總有種“與時間賽跑的感覺”,很怕晚點又錯失了幾分傳承,“女書”如此,“敦煌”亦然。
  “去了江永無數次,每次離開時我的心裡都是沉甸甸的,總擔心下次再去時,那些年齡大的‘女書’傳承人或許已離去。”“女書村”的經歷,讓譚盾更加覺得時間的可貴和工作的緊迫。
  “在中國,需要搶救的偉大文化太多了。比如敦煌就是如此。”正是基於這種使命感,譚盾計劃依據敦煌石窟藝術創作一部與交響樂相關的作品---《菩薩》。
  譚盾說,敦煌石窟里珍藏的不只是壁畫,更是中國人民的信仰。在珍藏信仰的藝術里,你可以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那是一種對中國文化的傳承。
  從《秦始皇》、《牡丹亭》到《地圖》,再到今日的《女書》,譚盾每一部作品的構思,無不體現出文化的影子。
  他說,每一個民族和文化後面都有一條母親河,“女書”是這條河中的一滴水、一束浪花,“女書”的消失對他而言就是一條將要乾涸的河流。“傳承女書文化,我希望不只是保存收集來的書法、歌唱、古老的樂譜和繡花等資料,更希望建造女書博物館、女書學校或是在中國與世界更多的大學里建立女性研究所,研究這種世界特有的女性文化。”他還呼籲把失去的母親文化、姊妹文化找回來,從而找到那些未來探索必不可少的隱形階梯。
  “保留中國正在消失的方方面面,從歷史巨人的肩膀上站起來,去探索最前衛的東西,是我的使命和抱負,希望一直可以做下去。”
  譚盾,這個藝術殿堂耀眼的音樂之星,正在借助他的音符和創想、勤奮與追求,記錄著一個個時代遺留下來或將丟失的寶貴財富。
     (原標題:譚盾:用音樂“講述”中國瀕臨消失的古老文化(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bbub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